天津居民心梗死亡率已连续三年下降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1-29
天津的心梗死亡率下降了——从2014年至今,天津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已经连续三年下降。“心梗是可防可控的!”天津市卫计委医政处处长刘先夺介绍,2014~2015年度,心梗死亡

  天津的心梗死亡率下降了——从2014年至今,天津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已经连续三年下降。“心梗是可防可控的!”天津市卫计委医政处处长刘先夺介绍, 2014~2015年度,心梗死亡率先在全国出现死亡率下降拐点,被业界称为“天津模式”。

  把救治延伸到社区:

  5公里内就能找到一家胸痛中心

  1981年美国提出在各级医疗机构内建立急性胸痛患者的快速诊疗通道,即“胸痛中心”的概念。2014年10月天津市胸科医院率先试点成立了“胸痛中心”,并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成为天津市第一家胸痛中心。专门解决如心肌梗死、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疾病。凡是发病以胸痛为症状的患者都可以先到胸痛中心就诊,避免患者跑错科室耽搁救治时间。天津市胸科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50%左右。

  据统计,我国每年只有5%心梗患者能得到有效的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从2009~2013年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国家数据库数据来看,在能够做介入治疗的医院里,仅30%的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介入治疗。

  一家胸痛中心对于拥有1500多万总人口的城市来说,显然不够!天津市卫生计生委动员全市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建设胸痛中心,并作为20项民心工程之一进行推广。如今,天津全市共有32家医疗机构参与中国胸痛中心及基层胸痛中心建设,有25家医院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城市居民在5公里之内可以找到一家胸痛中心,成为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最多的省市之一。

  抢救提前到院前:

  人还在救护车上,就开始诊断服药

  “急性心梗发作后,黄金急救时间只有120分钟,每延迟1小时,死亡率随之增加10%。”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表示,目前,我国心梗患者在12个小时内得到及时救治的比例只有30%。天津把120急救和医院胸痛中心打通,从120急救电话接通的时候就启动院前急救。

  “胸痛患者拨打120电话后,120工作人员在电话中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的可能。”刘先夺处长介绍,如果患者可能是心肌梗死,120电话“自救互救”语音会指导家属在120救护车到达之前,做最基础的救治,如解开衣领、为患者做心肺复苏等。

  急救人员到达后第一时间为患者做心电图检查,通过互联网将患者数据发送到医院。自2016年前胸痛中心体系建设后,天津要求全市所有120急救车都配备用于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一包药”——“急P急溶包”,即两种抗凝药物和一种他汀类药物。医院诊断后,急救人员在医师指导下让患者在上车的第一时间可以吃到救命药,为到达医院抢救争取黄金时间。

  同时,天津急救中心与区域内所有拥有胸痛中心的医院联网,通过电子地图,知道附近哪些医院具备心梗急救能力,在尊重患者和家属选择的前提下,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治疗。

  救治绕开繁杂程序:

  从入院到打通血管90分钟内搞定

  目前对于急性心梗患者的治疗,国际标准是从进入医院到血管开通的时间不超过90分钟。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耽误治疗的宝贵时间,包括送到医院后,医院的急诊救治流程有时因为挂号、缴费、检查、再到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一系列就诊流程无形中把救治时间拉长。

  “规范急诊救治流程,要求从患者进院开始到血管开通的时间不得超过90分钟,最终缩短患者从进医院到开通血管的时间。”刘先夺处长介绍,所有医院的胸痛中心采取先救治后付费模式,急性心梗患者送至医院时,由于在急救车上医生已经提前获知病情,到达医院后,救护车将绕行CCU,甚至急诊,将患者直接送到导管室,极大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时间。

  目前,天津市心梗急救的总体救治时间在七八十分钟,最短的在半个小时,低于国际上急性心梗的疏通90分钟。

  提高心梗救治的成功率,医院的专业救治处于最核心的位置,围绕着这个核心的是急救网络,最外围的还是公众,这个体系是三个同心圆的关系。

  所以,天津开始对公众的心梗知识科普教育,增强患者自我鉴别能力,提高心肌梗死早期症状识别,以增加及早就诊比例,使患者第一时间到胸痛中心进行救治,提升救治效果。(健康时报记者 杨小明)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